德國科研人員研究報告稱:他們發明一種可植入眼睛內的電子芯片,它可幫助眼疾病患者,在視網膜細胞受損時,芯片可替代視網膜細胞發出感光信號,實驗中一名失明多年的患者在被植入這種芯片后,已經可以辨識眼前物品。
科研人員在新一期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上報告說,這種電子芯片的作用及原理是替代視網膜中受損的感光細胞,適用于因視網膜感覺域受損而失明的病人,如視網膜色素病變癥患者。研究中,負責此項目的科研人員為3名因患該病而失明的志愿者植入芯片,現在他們已經得到不同程度的實力恢復,當然也分某種程度的視力恢復,其中一名志愿者,已經可以辨識普通的物品,可以說是重現光明。
據介紹,這名志愿患者名叫米卡·泰爾霍,是芬蘭人。據他的經歷,受疾病的影響,十幾歲開始他的視力就不斷下降,知道30歲時就完全失明,如今已經失明10年多。他對媒體說,在手術三、四天之后他就開始嘗試使用植入芯片,其作用很快,開始就能看見一些閃光,后來景物逐漸變得慢慢清晰起來。現在已經能看清較大的字母,能看清穿白大褂的醫生,還有其他許多小一點的物體。
領導研究的德國蒂賓根大學教授埃伯哈特·茨倫納說:對于因視網膜受損而失明的患者來說,這無疑是一個福音,這種電子芯片可以滿足他們日常的視力需要,從而不因視力困擾而變得生活不便。
研究人員還介紹說,這種芯片與其他人造視覺裝置是有所不同的,之前一些人造裝置不通過人體眼睛結構來感光,,因此除了裝置之外,還需要感光材料等裝備,還需要光信號處理和傳輸裝置,不僅這些裝置在傳輸過程中會失真,而且不方便;然而新發明的芯片只是替代了原受損的感光細胞,它感受到的光信號是通過人體眼睛的細胞來傳輸的和到最后處理的。這一技術目前還處于試驗階段,將后進一步研究并推向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