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研人員最近研究新發現,在人體做放射性治療所產生的有害物質可以被一種人工合成的納米膠囊吸收。這項研究有助于幫助放射性治療的癌癥患者減少多余的放射性危害,從而減輕病痛和其他病害。
α射線是通常用于癌癥患者的放射性治療。其中α射線中的α粒子是由某些放射性同位素衰變后而放射出來的,其質量和動量都很大,是可以有效地殺死患者癌細胞。但這種療法的問題就在于,在放射性同位素帥吧的同時,還會產生另一種能殺死人體健康細胞的同位素,其性質活潑,擴散方式不易控制。如何突破這一問題,它的關鍵因素就在于,如果能將放射性元素控制在病變細胞內,這樣就能有效發揮它的作用。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教授約翰·托米奇認為。
約翰·托米奇與紐約愛因斯坦醫學院教授葉卡捷琳娜·達達喬娃共同參與了這一項研究。他們首先設想研制一個放射性同位素的儲存器,實驗方法是將相連的氨基酸鏈組合,從而生產一種非常堅固、性質穩定的氣泡狀納米膠囊,用它作為同位素的儲存器。
在進一步的研究顯示中發現,這種納米膠囊可不難進入細胞內,并能有效對放射性同位素進行儲存。它的原理是,當人體進行放射治療時,α粒子會射出,在子體同位素則會撞上納米膠囊的膜時會反彈回來,從而被“鎖”進膠囊內。這樣就大大降低了其他放射性物質對人體健康細胞的危害。
該研究已刊登在《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學報》上。托米奇還指出,這項納米技術制作工藝簡單,可用性強,是值得發展的一個項目。因此,這一項研究有望成為到醫療中去使用,將普及放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