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大連化物所林炳承研究員課題組承擔的“微流控芯片生產工藝與表面修飾技術”和“系列微流控芯片分析儀的研制”兩個項目通過了中國科學院組織的專家鑒定。由陳洪淵、陳凱先、楊勝利院士等組成的鑒定委員會認為:兩項成果均達到了國際同類實驗室的先進水平,所研制的儀器和芯片在性能價格比上有明顯優勢,具備了參與國際競爭的條件。
芯片實驗室是指把生物和化學等領域中所涉及的樣品制備,生物與化學反應,分離、檢測等基本操作單元集成或基本集成到一塊幾平方厘米的芯片上,由微通道形成網絡,以可控流體貫穿整個系統,用以完成不同的生物或化學反應過程,并對其產物進行分析的一種技術。按照目前理解,一個芯片實驗室系統包括芯片、芯片分析儀及實現芯片功能化方法和材料的試劑盒三部分。
芯片的制備與微通道表面修飾是微流控芯片實驗室技術的核心組成部分。“微流控芯片生產工藝與表面修飾技術”項目完成了注塑型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脂)微流控芯片生產工藝與表面修飾、PDMS(聚二甲基硅氧烷)微流控芯片聚乙烯醇管壁涂層修飾和玻璃芯片制作工藝等工作,微流控芯片性能穩定、質量可靠、成本低廉,在封接方法和表面修飾技術上有獨創性。其中,PDMS微流控芯片的已成功地用于溶菌酶和核糖核酸酶、Φ174 核酸片段等蛋白質和核酸的電泳分離。
據悉,微流控芯片分析儀是微流控芯片實驗室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相關技術的研究在世界范圍內正處于發展階段。“系列微流控芯片分析儀”項目完成了單通道微流控芯片分析儀(通用型電泳芯片分析儀、集成式微流控芯片分析儀)和陣列微流控芯片分析儀等具有不同功能的激光誘導熒光微流控芯片分析儀的研制。使用單通道微流控芯片分析儀開展了腫瘤甲基化臨床樣品分析以及SARS病毒早期診斷等研究工作,檢出靈敏度比平板電泳方法有顯著提高;陣列微流控芯片分析儀有望為高通量藥物篩選提供高性價比的先進平臺。
“微流控芯片實驗室”平臺的初步建成,催發了大連化物所在疾病診斷、物種識別、藥物篩選等方面微流控芯片實驗室功能化研究以及單細胞與單分子檢測技術研究,他們以較少的投入,取得了突出的成績,贏得國內外同行的高度贊譽。“芯片實驗室”技術開拓者之一、英國帝國理工學院A.Manz教授曾說,大連化物所的芯片實驗室研究發展很快,我很吃驚;相比于歐美、日本的產業化進程,中國的產業化速度可能會更快一些。
鑒于國內外芯片實驗室的發展態勢和兩項成果的先進性,專家建議,國家有關部門應加大對芯片實驗室產業化支持力度,研究部門應盡快與產業部門合作,針對具體應用對象在現有儀器基礎上開發出功能性的專用儀器,推廣和占領市場。
文章來源:MEMS